“精子危机”不是危言耸听
“因为最近几年人口多了,社会人口基数大,产生的不孕不育需要人工授精的绝对值人数就比较多,现在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,抱养的可能性也比较小,而人工授精对精子的要求量又比较多,成功的人工授精一般要连续5个月过程,每个月要授精两次。而现实的情况是,真正合格的捐献者是越来越少。”李铮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流露出了对这个问题的忧虑:“这也是给我们建库工作带来大量困难的难题。”
2000年至今,市人类精子库先后对近500名捐精者进行了精子检测,他们大都是在校青年大学生。以2000万个/毫升的精子密度为标准,约有50%的人无法通过。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、80年代初制定的国家标准中,合格的精子密度应为4000万个/毫升。这似乎意味着,在一系列国家标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今天,有关男性精子健康的标准反倒显得太高了。
事实上,精子滑坡滑坡不仅是上海人类精子库遇到的尴尬。来自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:在1890年到1990年的100年间,全球男性的精子密度下降50%;与1940年相比,今天全世界男子的精子密度下降了一半。在数量锐减的同时,质量也在悄然衰退。有统计表明,1960年因不育而寻求咨询的男性只占8%,如今则高达40%以上;上世纪70年代男女不育症患者的比例为3比7,90年代这一比例已上升到1比1.
担忧不是不存在
为什么一个捐献者的捐献数量不能超过十次呢?这是李铮回答中重复了两遍的一个说法,在网站上,对这个数量也用了“最多10次”的提法。好奇之下,不禁要问李铮关于这个次数规定的由来。
“因为目前精子库和使用精子的单位,采用的是双盲的操作方法,负责采取的医生和医疗使用的医生对于精子的来源资料都是双盲的,互相都不知道,也是为了患者的利益考虑。为了避免今后可能存在的近亲婚姻和伦理上的考虑,用概率的方法计算出一个捐献者捐献的次数不能超过十次。这个概率是在安全的范围里的。所以来这里捐献的人都必须携带自己的身份证。”
在精子库的办公室里,记者瞥到了一份资料单上的关于捐献者的资料,其中除了各种医学上的健康安全测试数据之外,在基本资料的最后一栏里,还记载着对“性格”的描述,尽管比较简单,但是仍然清楚地写着“内向”或者“外向”。当被问及是否性格也是遗传的时候,李铮笑笑说:“这当然。但是因为精子库精子存量少,我们不能把这栏信息透露给使用单位,让他们挑挑拣拣”。
现在的问题是,国外许多国家都立法让国民,尤其是生育之后的男性捐献精子,而我们国家没有相关的法律,所以建库的工作比较艰难,其实最好的捐献者是已婚生育后的男性,因为他们的身体素质起码都是好的,而且这个群体很大,而现在精子库70%都依赖高校的男生,这是一个发展的瓶颈。